铁观音百科铁观音动态

海峡两岸闽茶同根,百年茶企工艺互鉴协同发展

时间:2021-03-14 19:58

2万多年前,如果没有发生剧烈的地壳运动,今天台湾及澎湖地区也许就不会漂浮在海中,而是与福建连成一片,镶嵌在亚欧大陆的东南端。但,闽台并没有因为一道海峡而割裂分离,气候、地形地貌、风土都像挛生兄弟一样,难分彼此,并因福建先民渡海登岛而将两地的血脉与文脉紧紧地联系在了起,语言、习俗…….还有一叶香茗。

尽管台湾也有野生茶树,但茶真正参与书写历史则要到300多年前,而对岸的福建,见诸文字记载的茶史已泱泱千余年。于是,当福建先民来台时,带去的不仅仅是茶籽茶树,还有制茶技术、饮茶方式,在这座与家乡隔海相望的岛屿垦辟建立了一个有茶香有人情味的新家园。

他们改良茶种,并在吸收借鉴阙茶制法的基础上予以改良,创制了以乌龙茶为代表的台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来,由于历史、政治等种种原因,台茶发展自成一派,从品质、制艺、价格、市场、名气等方面,均超越了闽茶以及中国其它茶区的名优茶。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两岸政治坚冰渐融。两岸往来茶“先知”,作为使者的茶,令沉寂已久的两岸再度牵手。30多年来,茶种、茶技、茶企、茶艺及茶文化,从茶园到茶杯,贯穿全产业链,两岸都开展了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合作,涌现出了天福集团、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等闽台茶业合作的典范,并对福建乃至中国大陆的茶企及茶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小到茶叶包装,大到产业发展理念与经验。可以说,这是台茶对闻茶的反哺。

两岸关系纵然波诡云诵,但是,茶一直都是闻台两地心照不宣的默契,并以茶为纽带,延续着不变的故土乡情。潮分两岸,茶连闽台,一味同心。

1988年6月,年届古稀的台湾大学教授吴振携夫人蔡彩燕,踏上了返乡的途程。闽台虽仅十水之隔,但这一天他却等了整整42年!他是福建福安人,也是“茶界泰斗”张天福的学生。在台期间,他先后育成了15个茶树新品种,其中尤以适制包种茶的台茶12号(金萱)、台茶13号(翠玉)而为世人所熟知,被誉为“台茶之父”。他此次的大陆行,不仅仅是一次返乡省亲之旅,也是1949年后闽台茶业交流之始,两岸中断了近半个世纪的茶叶学术交流也得以接续。

1990年9月,吴教授应邀再次囤乡,参加闽台茶叶学术交流会。他先后考察了武夷山及宋代北苑贡茶故地——建瓯东峰桂林村矮脚乌龙老茶园。在武夷山茶叶研究所,他对包括四大名丛在内的168种奇茗如数家珍,足见他对这片山水的深情。考察矮脚乌龙老茶园后,他比较了佛手、水仙、铁观音及青心乌龙这4个闽台地方名种的亲缘关系。他在研究报告(《闽台适制半发酵茶类四个地方名种的比较》,详见《福建茶叶》1991年第2期)中证实:“台湾的香橡与皋卢源自福建的“绿芽佛手’与红芽佛手……台湾的水仙与铁观音,亦源自福建……台湾的青心乌龙,亦源自福建的软枝乌龙或矮脚乌龙。”他还建议:“本人建议闽台茶区必需加强地方优良品种的驯化与纯化,淘汰劣种及杂种并举行地方优良品种鉴定试验。更要创立茶叶学术交流机构,俾可交换品种,交流栽培与制造技术等,以求促进半发酵茶类的发展。

一棵茶树身上,完好地留存了先祖的遗传基因。“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闽台种,同根同源一家亲,共同成就了中国乌龙茶的活色生香。

一如福建先民当年携茶渡海来台,吴教授用毕生心血选育的“金萱”“翠玉”,还有台湾软枝乌龙等台茶良种也相继被引种“回乡”,丰富了福建茶树种质资源,改变了茶园品种较单一的局面,让茶树品种分布和采制时间的调节更趋合理化。特别是“金萱”在闽、粤、桂等产茶省得到了大面积种植,2011年,该无性系良种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闽审茶2011002)。

制艺互鉴 两岸携手造“茗星”

就像佳看离不开优质食材与高超厨艺,好茶亦是茶树良种与精湛制艺的完美配合。包种茶、冻顶乌龙、木栅铁观音等台湾名茶的创制与走红及近代以来台湾茶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得益于福建茶师从家乡带来的茶种及植茶、制茶技术。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日本殖民统治及1949年以来两岸的分治,让台湾茶产业走出了一条迥异于福建乃至中国大陆的发展之路。上世纪70年代后,台茶在进一步传承闽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革新,并引进了当时世界上相对先进的制茶机具与设备,使栽培、制作技术及机械设备、学术研究都居于世界领先水准,台茶也因此广受国际市场的认可。

台湾茶业的崛起,内部市场的竞争也渐趋激烈。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及两岸关系的渐暖,为台农台商“登陆”创业打开了一扇门,尤其是福建,与台湾纬度、气候、地形、土质等自然条件以及语言、生活习惯等人文环境,基本与台湾无异,更何况这里还是台湾茶以及大多数台湾人的祖籍地!于是,他们背着行囊,也携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从地理上的家乡回到了先祖、文化的故乡,就像他们的先辈从“唐山”过台湾讨生活一样。

安溪,是铁观音的发源地,也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伊始,安溪诞生了首家台资茶企。按照传统工艺,发酵度较重,茶汤浓醉,被称为“酱油汤”。尽管闽南、潮汕一带的老茶客对它情有独钟,但大多数人很难接受它的重口味。受台湾乌龙茶的影响,铁观音的制作工艺开始产生变革,风味品质渐渐走“清香”路线。参考借鉴台茶,减轻发酵度是技术的关键,通过减少摇青次数、甩红边,并引进速包机、球茶机、松包机等制茶机械,创造出迥异于传统的清香型铁观音。

以空调做青为代表的新技术在安溪茶区的推广与应用,更是进一步提升了铁观音的制优率与品质。这项新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3~1989年,张天福在福建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牵头开展“乌龙茶做青工艺与设备研究”,研发出“空调做青车间和做青设备”。这项技术一改“看天做青”为程序化做青,将做青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纳入人工可控的范围内。同年,福建农学院(即今福建农林大学)也成功研制出“微机控制乌龙茶机械化连续做青设备”

 

它外形美观,呈半球形,圆结重实、无梗无末。冲泡后叶片似花蕾徐徐舒展,其色黄绿清亮,其香清香如兰,其味清鲜醇爽,入口爽润甘滑,“音韵”显,且“七泡有余香”。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兼容并蓄了绿茶的干茶绿、茶汤绿、叶底绿之“三绿”及乌龙茶的清香鲜醇的特点,一经上市,就“吸粉”无数,并迅速打开了市场,尤其是以消费绿茶、花茶为主的北方市场,很容易接受这种新派乌龙茶,甚至有不少人将它误认作是绿茶。

闽台技术的双重“加持”,引领了铁观音制茶工艺的革新,且在“十万营销大军”(遍布全国的安溪茶商抱团拓市下,清香型铁观音火遍全国,迎来了黄金十年,安溪也由“国定”贫困县华丽跻身全国百强县(2002年)。一泡铁观音,富了一方百姓。

除清香型铁观音外,还有大田美人茶也是闽台制茶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范本。大田美人茶是台湾东方美人茶的“大陆版”。东方美人茶,又名“白毫乌龙””“碰风茶”,是半发酵茶中发酵度最重的。制茶的原料很特别,鲜叶系采端午节后经茶小绿叶蝉刺吸后的一芽二叶。大田,这座位于闽中的茶区与台湾高山茶纬度相近,是“中国高山茶之乡”。从1999年起,引入台资,也引入了东方美人茶台茶制茶技术,用金营软枝乌龙、金牡丹、金观音等闽台茶树良种制作。大田美人茶,干茶自然卷缩、紧致成条,白、青、褐、红、黄五色相间,亦称“五色茶”;汤色呈清澈的琥珀色、橙黄色,香气具熟果香和蜜香,滋味甘柔酵绵润滑爽口。截至2020年,全县美人茶茶园面积3.6万亩,产量1820吨,产值5.4亿元,两岸合资工厂635家,占县加工企业46.3%,是闽台茶产业合作的重镇。

在漳平市永福镇漳平台农创业园,“登陆”创业的台湾农民更是全面引进了台湾茶树良种、栽培制茶技术及先进的制茶设备,扶持永福发展台湾高山茶产业。近50家的台资茶企5.5万亩的台湾高山茶园,打造了一座“大陆阿里山”。

另外,2008~2009年,时值全国掀起红茶消费热之季,闽台还合作开发了“五缘红茶”“两岸红”等新品,携手打品牌,抢占市场高地。

为了交流切磋制茶技艺、不断提升两地茶叶品质,1994年10月,福建省茶叶学会联合台湾天仁集团在福建漳浦盘陀镇举办“1994海峡两岸优质乌龙茶品评会”,汇集了闽、台、粤三省的250只茶样乌龙茶参评,同台切磋。此外,闽台两地还举办了“海峡两岸民间斗茶赛“两岸斗茶茶王争霸赛”等系列茶叶赛事,助推两岸茶界携手共赢。

台商“登陆 是投资,也是“回家”

闽台不仅有“五缘”优势,同根同祖的两地商人骨子里也带着“敢拼会赢”的精神。然而,不同的是,台湾自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腾飞,与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并称为“亚洲四小龙”,至90年代,已发展成为一个发达经济体。而此时的中国大陆,尽管在1992年确立了市场经济地位,但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皆尚处于探索阶段。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全国掀起了招商引资的热潮。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是许多台商“登陆”的首选,因为福建是他们大多数人的祖籍地。天仁集团李瑞河就是当年众多来闽投资创业的台商之一。

1993年,因投资遭重创而一蹶不振的他,回到自己的福建老家,重操旧业,创办了天福茗茶,蓄势待发,等待“西”山再起。在“登陆”以来的近30年时间中,天福刷新了中国茶业的多项记录。

 

1994年5月,首家“天福茗茶”福州开张,这是李瑞河在中国大陆迈出的第一步。这家茶店,十分与众不同。它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以至于有顾客误以为要脱鞋才能进店。更让顾客感到暖心的是,无论是否买茶,一进门,店员就会先奉上一杯茶,毕竟客来敬茶是中国人的传统待客之道。此举看似平常,却是让人耳目一新,给正在成长中的大陆茶企上了很好的一“课”:茶店卖的不仅仅是茶,还是服务。

天福虽根植福建,胸怀却是“三山五岳”的天下好茶,是最早推进中国茶叶全品类战略的民营茶企。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天福就在福建、浙江、江苏、四川、云南、贵州、台湾等主要产茶区布局了十多个茶叶生产基地,产品线涵盖了六大茶类的多个名茶品种。同时,天福的产品线还纵向延伸到茶器、茶饮、茶食、茶日化用品等周边及深加工产品。

稳定的茶叶品质,加上优质、标准化的服务,为天福茗茶的扩张插上了矫健的“双翼”。从福建开始,天福茗茶的营销网络迅速铺向了全国,用短短5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十年开百店的“小目标”。后来,因战略调整,门店数量有所回落,但展店的步履更趋稳健,发展质量更高。截至2021年5月,全国天福茗茶门店数量达1265家。统一的形象,统一的价格,统一的包装,令天福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在天福的影响与启发下,八马、华祥苑、日春、武夷星等福建本土茶企也相继开启了连锁经营的探索与尝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都已成为中国茶企的佼佼者。

天福的“野心”远不止于此,它的视野是全行业、全世界。

“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也必将是中国茶的世纪。”李瑞河说。

从1997年起,天福就在重要外交活动中扮演着和平友谊使者的角色。1997~2014年,天福的茶品连续5次登上APEC大会的舞台,让与会的各国元首、政要通过一杯中国茶认识中国,品味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2002年,天福茶博物院在福建漳浦建成开院,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院。内有主展馆、中国茶道教室、日本茶道馆、韩国茶礼馆、书画馆等5座主题不同的展馆,为游客们带来一次别开生面的茶文化之旅。天福还率先尝试茶旅融合发展,在福建厦汕、宁波宁武、贵州天定、四川成乐、江苏溧阳天目湖等5条高速公路建设了茶文化服务区、茶叶种植园、茶产业园、茶旅休闲度假区等茶旅综合体,让有些枯燥单调的旅途变得有滋有味。

2007年,天福茶学院(即漳州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漳科”)正式招生,而李瑞河创校的初衷是为中国茶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打造成中国茶业的“黄埔军校”。14年来,漳科在茶叶学科建设上不断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日渐发展成为茶业专业人才的孵化基地。茶艺与茶叶营销、艺术设计获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茶产业专业群生产性实训基地获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茶文化(中华传统创新茶艺)获教育部、文化部、民委认定为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茶产业、食品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则获省教育厅认定为省级特色专业群。

2011年9月26日,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成为在港上市的大陆茶叶“第一股(IPO)

不论是产品开发、品牌营销,还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战略,天福无疑都是中国民营茶企的领跑者,它的成功模式堪称“教科书”。

在福建,像李瑞河这样回乡“做茶”的茶农、茶商还有很多。可以说,茶已是闽台农业交流合作的重要产业。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在闽投资发展的台资茶企有100多家,仅安溪一县就有台资茶企30余家,而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更是两岸茶业先行先试、合作双赢的标杆。

2006年7月挂牌成立的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地处永福镇,平均海拔780米,与台湾阿里山的气候和海拔极为相似,是宜茶的理想之地。15年前,来自台湾南投县的茶商谢东庆,为寻找一片适宜产制台湾高山茶的茶园,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走访考察了福建、广东、海南等省的产茶区。经过皮复比较,他最终选定了漳平永福。

在谢东庆的“示范带头”下,先后有600多名台湾农民、66家台资企业入驻永福,主要从事茶、果、花三大特色产业。其中,茶企46家,种精台湾高山茶5.5万亩,年产茶叶1600多吨,产值达7亿多元。2008年2月,经农业部、国台办批准升级为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当时全国两批8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之十,永福也因此成为台商个体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乡镇、大陆规模最大台湾软枝乌龙茶生产基地,被誉为“大陆的阿里山”o

如今的永福,已不仅仅是大陆高山乌龙茶的主产区,还是一处高颜值的网红打卡胜地。每年春天,近万棵樱花怒放,粉红桃红与青翠的茶园交织在一起,组构出一幅唯美诗意的画卷,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游客前来赏花品茶。从2012年起,每年1月,漳平市都会如期举办樱花文化旅游节,至今已举办十届,形成“茶园+樱花+观光旅游”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样板。2016~2019年,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4年在全国29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综合考评中,名列第一。

2019年,随着国家“31条惠及台胞措施”和福建“66条惠及台胞具体措施”的落实与实施,来园创业的台农二代、三代逐年增加。2020年,永福镇共有台青创办企业29家、台青60多名。他们积极探索实践,推广“茶叶+旅游、康养、电商”新发展模式,助力茶产业创新发展,园区先后被授予“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台湾青年产业融合创业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成为“台胞台企登陆的第一家园”。许多台农台商也纷纷表示:“回家创业的感觉真好。

当然了,在台商“登陆”的同时,亦有闽商“登台”。2009年,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在台湾鹿乡杉林溪猪高湾上,建立“海堤茶叶台湾高山茶种植基地”,这也是大天敞笔鞍凋此傍崔壁凹霸出叭 避啊袍首次在台湾设立的茶叶基地。

 

文化交流 一味同心是中华

两岸关系的“坚冰”消解后,最初的交流就是以茶这一两岸中国人共同的日常之饮为媒介的。

1988年,以范增平为代表的台湾茶人率先“登陆”,向大陆介绍并演示“茶艺”,而他也因此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茶艺特使”。“茶艺”缘起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是台湾一批有识之士、文化青年民族意识的觉醒,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认同,并立志复兴中华传统文化。1982年9月23日,“中华茶艺协会”在台北成立,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也相继成立,许多大学毕业生、海归青年,也纷纷加入到复兴茶文化的队伍中来,通过开茶艺馆、创办校园茶艺社、举办茶艺选拔赛、出版书刊等方式,把茶艺向更广泛的群体推广。

当这阵由茶艺引领的茶文化复兴浪潮,随着两岸关系的解冻,也迅速席卷了中国大陆。1990年,福建省博物馆联合省旅游局、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省陶瓷工业公司等多家单位在福州创立了福建乃至全国的首家茶艺馆-一福建茶艺馆其时供职于博物馆的吴雅真便是福建最早的茶艺师。她先后指导帮助福安、安溪、漳平、周宁、大田等地组建成立了茶艺表演队,培养了一批茶艺茶文化人才队伍。

其实,“茶艺”古已有之,只是有其“实”,无其“名”,起源于福建武夷山的“工夫茶”就是两岸共有的“茶艺"“工夫茶”原指武夷茶精细的制茶工夫,后又衍生出泡饮方式,并从闽北传播至闽南、台湾、潮汕。台湾茶人在梳理了历代饮茶方式及工夫茶的泡饮技艺后,提出了“茶艺”一词,以区别于日本“茶道”、韩国“茶礼”

进入90年代,茶艺“种子”在大陆已是落地生根,许多产茶区在总结整理地方茶史茶文化的基础上,创编了富有地方名茶及民俗特色的茶艺,如《武夷茶艺》《安溪茶艺》《鑫族新娘茶》(福安)等。另外,拥有青、红、白、绿、花等多茶类且名优茶品种繁多的福建,产茶区、茶企都创编了风格、主题、形式不同的茶艺。

茶艺在大陆的勃兴,也带动了茶艺教育的繁荣。除福建农林大学、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武夷学院、漳州科技学院、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安溪茶业技术学校等老牌学校开设有茶学专业外,2011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现更名为福建开放大学)承建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三农”特色课程教学资源茶文化产业经营实务。此后,该校文经学院还设立了茶艺与茶叶营销专业。2012年创办的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本科也设有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闲旅游方向)的专业。规模不一的民营茶艺兴趣班、培训班、培训机构更是遍地开花,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的普及。由台湾知名茶人蔡荣章最先建议发起的“无我茶会”,也在大陆掀起了茶会雅集的潮流。

1990年6月2日,时任台湾陆羽茶艺中心总经理的蔡荣章组织陆羽茶道教室的同学们在台湾妙慧佛堂进行了首次佛堂茶会。同年12月18日,在台湾十方禅林举办了首届国际无我茶会1991年10月14日~20日,由中、日、韩三国七家单位携手,在福建和香港分别举办了“慢事无我茶会”,并在武夷山树立了纪念碑。自1992年开始,无我茶会每两年召开一次,至今已举办了17届。

无我茶会,对现代茶会在中国大陆的兴起具启蒙意义。今天,不同规模、主题、形式的茶会雅集在福建乃至全国皆是彬彬称盛,以茶为核心,融入了香道、插花、音乐、戏曲、书画、工艺美术等多种文艺形式,古今结合,中西合璧,画了一个文化大“同心圆”。

与茶会密切相关的是茶空间。这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小到一方茶席,大到茶室、茶馆(茶类)、茶屋、茶庭等,皆是茶空间。在台湾,茶文化复兴如火如茶,涌现出了紫藤庐、食养山房、茶家十职、冶堂等著名的茶空间。这些茶空间,不单一处泡茶品茶的场所,还是了一个融合了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茶美学”空间。

茶美学空间设计与营造的理念“西”传福建后,茶店、茶楼、茶艺馆等茶空间的面貌为之一新,颜值与文化品味同步在线给人们带来更加偷悦的品茗体验。不少爱茶人还在自己家中辟一茶室,布一美席,或一人独饮,或邀二三好友同饮,舒放身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品茶、爱茶是我们共有的习性。”范增平说。

闽台茶界,一味同心是中华。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
安溪铁观音百科
铁观音辨别
选购浓香型铁观音的十大误区 含高清视频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留下赞美茶的名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有人说绿茶清丽妩媚,如清纯可人的春妆处子;红茶温润柔滑,
铁观音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