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百科铁观音动态

安溪铁观音茶区改革先行者带来的启示

时间:2018-06-23 21:29

铁观音,乌龙茶庞大支系脉络中的一个小品种。

在大约20多年前,还是绿茶阵营一手遮天的时候,以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系,异军突起,硬是开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征途,成为上世纪90年代,茶界突显的一个“现象”,一时间,喝茶必谈铁观音。

铁观音也几乎算得上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快速崛起的茶叶品类。之后才有了普洱茶、金骏眉、武夷岩茶……等各色茶类的精彩变奏和不同乐章,汇合成今天各大茶类的交响。

而铁观音的原产地,安溪,也几乎是全国茶产区的“第一个吃螃蟹者”。直到今天,很多新兴的茶区、产地,还在重复走安溪走过的路。

也许梳理一下安溪从崛起到现在,这一二十年的每一个历史拐点和经验教训,都无疑对于全国其他各大产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启示一:

抓住时代机遇,铁观音大军的崛起

铁观音到底是怎么崛起的?

改革开放后,其实所有的茶类、产区基本上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而安溪却是最快地进入了高速发展,“势头之猛、效益之高、影响之远,居全国上千个产茶县之最”。直到今天,还是会有人追问,为什么是安溪?

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铁观音在安溪经济上所占的比重极小,安溪甚至还是贫困县。而从1991年,安溪县政府确立了“茶业富民”的发展战略,开始从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等方面,大力发展茶产业。

政策的利好,也吸引了不少台湾投资者跨越海峡,来到这片地处闽南、地理位置相当接近,而且文化上更是同根同源之地,从事茶业工作。可以说,台湾茶商带来的资金、设备、技术,以及全新的观念、文化和管理模式,对安溪茶叶生产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个西方摄影人留下的1996年安溪铁观音的影像。彼时正是铁观音大变革的前夕。)

到了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社会各方面开始高速发展。有了物质基础的保证,文化也开始蓬勃发展,这当然也包括茶文化——“安溪茶艺”的整理成型、茶王赛的举办、名茶品鉴等茶事活动……这些借鉴台湾茶界的系列举动在当年看来,无一不是走在时代的前列。

而与此同时,另一个很重要的助力——特色鲜明的清香型铁观音开始普及。这种发酵程度较轻的清香型铁观音,以相对传统绿茶更加优雅夺人的香气和鲜醇爽口的滋味,迅速赢得了北方市场的好感,打开了原来乌龙茶传统国内销区只局限在闽粤沿海的局面。

(清香型铁观音)

紧接着,安溪人民靠着勤劳、团结和执着,十万销售大军奔向全国各个城市,推广工夫茶冲泡技艺,推销安溪铁观音,把他们的茶界新气象、新味道传播到了全国,并有力地拓展了铁观音的市场。

随之,大中型企业纷纷崛起,涌现了凤山、八马、华祥苑、三和、中闽魏氏、日春、魏荫等一批知名品牌,把铁观音推上了巅峰。

可以说,天时(赶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年代)、地利(优秀的茶叶原产地和靠近台湾的地利之便)、人和(安溪县政府的引导、安溪茶人的积极响应)共同推进了90年代的铁观音崛起现象。

而归根结底,是安溪把握住了这个时代的机遇,让铁观音这一红,就红到了21世纪。

启示二:

政府护航,让铁观音走上顶峰

如果说,90年代的安溪铁观音崛起,多少有点“时势造英雄”的味道。那么2000年之后的铁观音持续升温,则是人的努力,大于一切。

一个产业的起步和腾飞,涉及到了方方面面,这一切离不开政府的掌舵。

茶树品种的改良、制茶机械的引进、革新和推广应用,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体系建设,产品质量管理认证体系的推行,包括新产品分类和标准的建设,等等等等,这些都离不开政府的监管。

当然,除了这些每个茶叶产区政府都在尽力而为的职能义务以外,安溪县政府在很多作为上都体现了一个领导班子的先见性。

比如,“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早在1998年就已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申请注册保护,并在2000年获批,2005年底“安溪铁观音”成为中国茶品牌第一个驰名商标。包括“铁观音的国家标准”的推动,也是少数较早通过国家标准制定的茶叶小类。甚至包括今年刚刚出台的“陈香型铁观音国家标准”,也是老茶品类中,第一个拥有国家标准的陈茶。

从1996~1999,安溪县政府为开拓内销市场,运用“茶王赛”这种推广模式,依次在广州、上海、北京、香港等地刮起“铁观音旋风”,先后攻坚福建、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四大市场。2005~2013,又以“铁观音神州行”“美丽中国行”活动,进一步开拓中西部市场和东北市场。

这些对安溪铁观音整体区域品牌的塑造,都起到了非常显著的成效。

在新旧世纪交界的节点上,安溪茶业整个产业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茶农的腰包都鼓了起来,“贫困县”的帽子也早已随风而去。但在安溪县的整体“规划师”,政府来看,美中不足的,是还缺乏一个专业的集散市场,能让外地茶商“走进来”。

2000年,安溪县“中国茶都”开市,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产地大型专业集散市场。为了激活整个集散市场,安溪县政府也是绞尽了脑汁,对茶企和个体工商挨个动员,甚至为了吸引茶农,“中午5块钱的面条钱都给包了”。

慢慢地,整个茶都活了。这里开始聚拢全国各地的茶叶商人,他们在毛茶市场、产地市场购茶,在茶都加工,然后再发往全国各地。茶都逐渐成为安溪铁观音辐射全国各地的一个中枢。

2001年(第一年),整个茶都茶叶交易额达2.78亿元。第二年,达4.62亿元。到了2007年,茶叶交易额已达13.2亿元,年增长17.86%,位居全国茶叶市场前列。而如今茶都的交易,几乎占据整个安溪产业的1/4,其对安溪铁观音市场的拓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建成招生。这个为了产业人才支撑,在短短几年之内,从筹建,到完成资金募捐到位、校舍建设完毕并开始招生的,以一县之力创办全国唯一的公立的茶学本科院校,也是中国茶界和教育史上的一笔。

(校舍一景)

可以说,在目前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中,要论以强大的行政力量,去不遗余力助推茶产业发展的,可能安溪县政府自认第二,还真不好找第一。

几十年的时间,他们举全县之力,一任接着一任,把茶叶作为其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安溪茶业在2000年后的持续发力提供了强大的组织保证。

启示三:

退茶还林,飞速发展期的反思

市场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整个中国茶叶产区的骚动,整个1985~2006,都是一个全国茶产区快速扩产能的阶段。“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中国特色发展策略,让整个中国的经济都如火箭般腾飞,让世界谓之“中国奇迹”。

然而速度奇迹的背后,都是有代价的。特别是对茶叶,这种极度依赖大地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植物。

安溪县政府并没有被快速发展的市场冲晕了头脑,而是意识到:产量增、产能增、价格增,巨大的利益驱动,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投入到茶叶的种植、制作、销售中来,虽然在一定阶段,对茶农的增收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从长远来说,如果只是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扩张,将会使整个茶产业埋下长期隐患。

业内人士解释道:为什么疯狂扩张产区有害?因为各方土地是有自己性格的,安溪也不例外,例如有的土地适合种水稻的、种番薯的、种其他品种的、生态脆弱的……而如果当这些本不适宜种植铁观音的土地,硬是被催生出了铁观音的叶子,它们充了市场的量,却有可能稀释了整个铁观音品牌的含金量。

由此,2007年,安溪县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全面禁止任何单位(公司、茶场等)和个人开垦林地种茶。“凡2007年1月1日起,未经批准新开垦林地种茶的和在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开垦种茶的,一律责令退茶还林,并收取足额的植树造林费用。”

2009年,安溪县政府正式出台一份红头文件,即《百座茶山植树造林规划意见》,提出从2009年起每年规划100座茶山进行植树造林,以改善茶园的生态环境。此文件又被称为“百山工程”,也意味着安溪县的“退茶还林”序幕正式揭开

让真正铁观音的核心产区“内安溪”茶农坚持做好茶,而“外安溪”是退茶还耕重点乡镇。截止到2016年,整个安溪县已经专门斥资9000多万元,退茶还林还蔬还果等合计6万多亩。

而“退茶”的同时,一种立体复式生态茶园模式也在普及开来。它指的是在茶园内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创造多物种生态环境,使茶树生长与茶园生态系统和谐统一。而这样种植环境下的茶叶更加肥厚,泡出的铁观音更加香浓,茶叶价格也更为可观。

启示四:

茶叶卫生质量如何管控?具体到每一瓶农药的去向

“卫生质量安全是茶叶的第一生命线”,这是我们在安溪走访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实际上,安溪也是国内最早开始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茶产地之一。之后多年,高茶质曾是安溪这个国内茶产区领头羊引以为傲的资本。

新世纪以来,安溪县高瞻远瞩,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茶叶生产投入品安全监管工程,从2004年起,安溪就对县内的所有农资经营网点进行资源整合、评级管理,对不符合要求的网点坚决取缔,在此基础上,安溪积极与各类院校研发农资经营管理系统。

2011年,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安溪县政府合作开发的“安溪县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正式启动。

政府开始对茶叶生产投入品实行专营,并有一整套严格的招投标、准入和检测制度,茶农只有凭借农技站下发的农资购买卡才能到售卖网点购买农资产品。而“农资监管与物流追踪平台”的使用,可以使每一个茶农、每一片茶园使用的每一瓶农药情况,都有一本可追查的“明白账”。

除此以外,平台系统可在零售终端的销售凭证上,发布当期安溪茶叶病虫害情报及防治办法,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提高茶叶质量。而一旦茶农私自使用违禁农药,将面临严惩。

这种从源头上对生产投入品使用进行控制的模式,强化对每一个散户购置、运用农资产品的监管,堪称国内首创,也极大地保障了安溪铁观音的本土合格率。这种管理模式获农业部等部门高度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广。

与此同时,安溪也一直在强化“用标”企业的管理——即所有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都严格地按照《地理标志产品 安溪铁观音》标准生产。并倡导“认标”来购买消费。

2013年,《强化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管理工作方案》开始执行。对获准“用标”的茶企来说,茶园种植、管理、茶叶加工、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都有统一标准和门槛,无一不在政府的严格监管下执行。

而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而言,“认标”购买,无疑也多了一层“防火墙”。

启示五:

新工艺需发展,但传统工艺更不能丢

在各地的茶叶进军全国市场,培育年轻茶客消费者的过程中,各种创新茶类喷涌而出,其中有失败,也有成功,而清香型铁观音是创新茶中的佼佼者。

中国是绿茶大国,传统的发酵较重的铁观音刚开始,并不能一下子被其它地区的消费者所接受,为了推广铁观音,清香型铁观音应运而生。

以发酵程度较轻为特点的清香型铁观音,香气高扬多变,一下子俘获了普通茶人的心,从全国市场来看,一度占据了市场主流。从这方面来说,清香型铁观音对于铁观音品类在全国市场的推广是具有重要的价值和里程碑式的意义。 

2007年,安溪县提出要坚持“清香型、浓香型”两条腿走路,既要保持具有香气馥郁滋味鲜爽优点的清香型铁观音的市场份额,也要持续推动滋味浓醇香气高长的浓香型铁观音的宣传推介。

(传统工艺的铁观音)

2008年,八马高调推出传统正味的浓香铁观音“赛珍珠”。此后,从2009年起,这几年,越来越多的茶企开始重新重视传统浓香型铁观音的发展。

这几年关于铁观音回归传统工艺的呼声越来越高。2016年初,一封来自安溪制茶人张乃英老先生的陈情信,引起了安溪县茶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篇名为《让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重现魅力——一个老茶人的殷切期盼》的文章,呼吁县政府“要高度重视安溪传统制茶工艺”。

《让铁观音传统制作工艺重现魅力——一个老茶人的殷切期盼》部分摘录

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原局长蔡建明,在收到张乃英老人的信件后,专门行文“答复函”,表示将结合老茶人的建议,营造恢复传统铁观音工艺的氛围,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花果香、观音韵”独特风味的安溪铁观音,促进安溪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6年,陈香型铁观音的国标也正式出台,它对原料的传统属性要求更加明显。可以预见,未来陈香型铁观音在铁观音传统技艺的回归上,也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结语

2000年,我国的茶园种植面积为1347万亩,到了2012年,已经攀升到3529万亩,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达到了4112.5万亩——纯增加了2/3的产能出来。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扩张……

而据陈宗懋院士最近一次的公开演讲中透露,单就2015年,我国茶叶总产量227.8万吨,总消费估计130—13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超过1kg;2015年出口量占总产量14.2%,位列世界第三;茶叶深加工消耗茶叶量估计为15—20万吨,占总产量6.5%—8.7%。总结来说,我国茶产业产销已出现18%—22%的结余。

产能过剩,已经构成中国茶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而在耕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还在有人不停地向森林掠夺土地,扩充茶园面积。

从西湖龙井,到安溪铁观音,这些产区的“先行者”们,身先士卒,以他们发展中的“血的代价”告诉我们——

●产区发展不宜一味求大求快,把产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割裂开来,必将付出巨大的生态环境代价。

●一个成功的地域品牌的建立,往往需要数代人的努力,而摧毁一个品牌,却只要短短几年的时间。

●对茶叶这种最能代表大自然天人哲学的植物,在一些不可替代的环节,尽量用自然生态的方式种茶。

●回归传统,核心是对特有制茶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并非排斥机械化、退回“锅炒脚揉”时代,相反,是要让机器更好地服务茶叶生产。

茶叶机械应在遵循“‘机理’服从‘茶理’”理念下研发、销售、使用,机械化与制茶工艺融合发展,使机械与工艺“亲密”融合,力求达到“机茶合一”的境界,既降低生产成本,又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版权声明:本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金骏眉红茶客服微信号微信号:13859366756 金骏眉茶叶客服QQ号QQ号:5131798
安溪铁观音百科
铁观音辨别
选购浓香型铁观音的十大误区 含高清视频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曾留下赞美茶的名句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有人说绿茶清丽妩媚,如清纯可人的春妆处子;红茶温润柔滑,
铁观音商城